《长安三万里》:李白和高适

《长安三万里》,三个小时真的有点长。在看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李白和高适,这两个人设,不就很像科学家和企业家吗?我看完发了一条朋友圈,我说李白和高适,不就是企业家和科学家吗?人生没有那么多“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更多是“屈伸烟雾里,低举白云中”。高适是个非常好的“企业家”,自律忍耐正直谋略都不差,而且欣赏李白这种天才级的“科学家”,并且通过讨论科学(谈论诗词),和这种天才成为莫逆之交,非常难得。当然,李白如果是科学家,必须是个诺奖级的科学家,质量高,数量还多,可能只有比如Barry Sharpless这种拿两次诺奖的,才能和他比。我觉得,当下中国的生物医药领域正需要这样的交集。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共同点科学和艺术其实有很多共通的地方,都需要灵感,都需要connect dots,都需要在一定规则下创造,都需要艰苦卓绝的训练。

虽然看似两个相差极大的领域,但是他们的思考方式都是很类似的,好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需要天赋,需要开脑洞,要有极大的创造力。所以他们思考的起点往往不是逻辑,不是系统,而是一个灵光乍现,是看到某些现象以后的有感而发。他们做决策,往往是直觉和跳跃式的,从这个直觉开始,再小心求证,因为这种拍脑袋对他们来说没有成本的,无论最后是对是错,都是结果,都推进了人类认知的边界。这就是假设,试错,重新学习和再假设的过程。所以往往我们看到,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决策都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下一个研究领域是什么,或者下一个感兴趣点在哪里,也许他们也不知道,只能随着心流向前。当你和他们对话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经常是天马行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通常越天才的人越容易假设对方什么都懂。没有背景的朋友和他们聊天,就像店小二和李白聊诗词,非要说律诗比绝句强,因为字数多,还真的辩论都没有基础。

但并不是说这样的思维和过程有问题,如果在艺术和科学的领域里,这样的思维方式当然是好的,约束太多没办法拓展边界,只有自由和极大的物质丰富下,漫无目的的探索才有可能涌现出新,破坏性的创造。所以,集体主义下也很难产生好的科学和好的艺术。虽然探索同样存在于企业,但是过程和约束完全不同。艺术/科学的试错和企业试错的不同试错是每个企业都要经历的过程,特别是初创企业,但是和艺术与科学领域的探索非常不同的一点是,企业是有条件约束的,不仅有资金的约束,还有时间的约束,更有竞争对手的约束。每一次假设都有成本,每一次决策都不可回撤,错过了时间对于企业来说意味着死亡,选错的路径对于企业来说意味着死亡,用错了关键人对企业来说意味着死亡,花光了钱对企业来说意味着死亡,意味着死亡的选择太多太多,导致每次决策的成本都非常高。

所以在企业世界里,系统思维比灵感更加重要,深思熟虑之后的下注,并承担一切下注的后果,和过程当中因为下注带来的痛苦。即使3%的成功率和5%的成功率之间,也能坚定地选择5%,这对人性的考验是极大的。低成功率下的决策,会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低成功率会让人绝望,大部分会躺平,放弃做功课随便猜测一个路径,然后下注,失败的概率非常大。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低成功率,就意味着后续决策和行动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无法提前充分认知到这种不确定性,和预知未来的成本,那么大概率在做了决策以后未来一旦遇到困难就会后悔和质疑原来的决策,无法认知到问题的本源,最后会引发决策体系混乱,同样导致企业死亡。

所以,一个好的企业家,一定不是依靠灵感。他绝对不会跳跃,而是依靠系统思维,依靠第一性原理思考。大部分能够在研究过程当中,或者是思想实验中就毙掉的方案,一定不会放到现实中再尝试。并且能够在执行之前充分考虑困难,在执行过程当中不会因为困难而动作变形。生物医药既需要李白也需要高适相差很大的这两类人,居然需要在生物医药的产业里结合,这种结合从来不容易,在别的工程属性重的企业里,结合会更容易一些。在所有的科技公司里,生物医药的科学属性是最重的,特别对于biotech来说,本来就是大药企的炮灰,承担试错的工作,科学发现就是重要的任务之一,但是在企业里的研发和纯粹的学术界的研发非常不同,药企要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不解决临床问题的试错不具有任何价值。这种结合,在美国欧洲这种医药工业化已近百年的国家里做起来比较容易,他们很多有懂的欣赏高适的李白,也有懂欣赏李白的高适,两个人可以一起写诗,也可以一起出战迎敌救郭子仪。

在中国,这两类人基本还是割裂的状态。我们很好的企业家,也有很好的科学家,但是和科学家讨论企业很难,和企业家讨论科学也很难。就好像李白遇到了不懂诗词的高适,或者是高适遇到了嫉笨如仇的李白一样,难以融合。本周,有朋友给我打电话感叹,为什么懂临床懂制药的人不愿意去赋能disruptive technology,只想解决可及性的问题?可能环境给他们带来了太大的不确定性,也或者时间太长,他们已经失去了心中的那团火。但是,好在仍然有一些人在坚持。

我一直觉得任何一家能够弥合好这个GAP的企业一定能够站在全球的舞台竞争,能够成为真正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药企。不知道这种分歧的弥合能否在老一辈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之间实现,抑或是需要新一代的科学家成长成为企业家,实现高适和李白两个人在一个人身上的融合。其实这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能够拿出耐心互相渗透,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对方的领域,不要求精通,但是至少可以欣赏和判断,才有可能成就一家真正有竞争力的biotech,或者even pharma。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推荐阅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微信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联系
联系
邮件

kbr@qq.com

扫码
扫码
返回顶部